經過這半年多,除了工作外我業餘時間的狀態用萎靡這個詞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這種感覺讓我作任何事都意願極低,即便累積足夠的動力做了一些事也持續不了多久,自己的心理其實也是不甘於現狀所做出的行為進而影響生活。

發覺不對勁

約莫年初開始發現自己會有意的延後躺床時間,即便沒什麼事情在忙,就覺得沒做點什麼不行,不過就像開頭說的,當下狀態意願是薄弱的,其實啥也做不了,浪費時間的同時伴隨一些罪惡感。似乎是缺乏一些目標,我認為我在有目的的情況下執行力是非常足夠的,但對於除了工作以外的事情,興趣和動力都不足。

我嘗試從程式中不同領域找尋一些樂趣,像是寫一些有趣的程式碼、學習新的技術,但這些都只能暫時讓我感覺好一點,過後又回到原點。此時我才意識到這問題有點嚴重,我必須直面這個問題,才有機會跳脫這個循環。

短暫的激勵時刻

這段期間還是有幾件讓我當下感覺到滿足的事,一個是修正 Effect-TS 文件的小錯誤,另一個是寫一個線上 ocamlformat 設定檔編輯器,這些讓我感覺到我好像為這世界填補了一些缺陷。

這些事都有一些特性,就是利用我喜歡的事物去創造一些東西,但好景不常,這些契機不是天天有的,得靠自己慢慢的發現,要找到自己的能力完全契合且同時能用我喜愛的事物創造的事並不容易。

因此,即便我清楚知道這些感覺是如何產生的,但依舊無法輕易的創造這樣的機會,一方面圈子太小,另一方面是我靈感非常少。

時間是否是解藥

當一切都束手無策時唯一的路就只剩時間,靠時間去淡化這些負面感受,或者透過這段期間去經歷一些事促使自己心態上的變化,到底該持續多久我其實也不知道,但至少要得先養成一種心態去面對這段期間的所帶來的負面感受。

我這段期間嘗試的策略是想到幹嘛就幹嘛,而不是絞盡腦汁去想該做些什麼,看到有趣的就看一下學一下,想玩遊戲就玩。以前容易被身分所限制,例如我是一個程式設計師,那我就應該做程式設計師的事,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有害的,因為它會讓我有所顧慮,下意識的去思考作這件事帶來的收益。

現在就是要以自己為出發點,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把身分一直掛在身上。這樣的心態讓我能夠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潛力,即便這些事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不過想幹嘛就幹嘛不應該成為一種擺爛,我還是留了一些底線,包含睡眠、飲食、運動等基本的生活習慣,這些是我必須維持的,否則就會影響到我的身體健康,畢竟健康永遠是嘗試的本錢。

結語

經過幾個月的洗禮,大概還是能確定幾件事

  • 之前喜歡的東西是真的喜歡,只是沒動力去作嘗試
  • 我確實需要一個起火點,好讓我自動的去拓展更多
  • AI 對我的幫助並不大,在靈感方面完全無法給予我任何啟發

我相信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是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過去的努力並不是白費的,確實彌補了一部分,但仍然有缺失需要填補,只是這次是核心,真正的探索自我。

不過作為一個容易抑鬱的人真的是苦,感覺一輩子都在療傷,有擔心不完的事,理性的我明知這些擔心是沒有意義的,但情緒上就是無法釋懷,這種感覺就像是被困在一個無形的牢籠裡,想要逃脫卻又無法找到出口。